七十八年醫社系成立,本人有機會再回高醫服務,ㄧ轉眼又十二年了,附院與醫社系十二年,算是我踏入社會、實踐大學的所學專長與抱負,人生青春歲月投入頗多情感、心力、與時間的地方。當然對它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成長發展而成的點點滴滴,時時心存著一份特別的情緣與掛念,成為全國醫學院與大學第一個醫學社會學系,也是全世界僅有少數的學系名稱,高醫真是擁有一所稀少珍貴的學系,但站在第一且前無所依循的情況下,我們注定得毒自摸索前進,有時才深刻體會「第一」真是高處不勝寒,有時更多的是處在徬徨與矛盾的十字路上。醫學社會學之姓名學,就讓來來去去的醫社人困惑的難以言說清楚,他到底是什麼?

 

醫社系是醫學+社會學,醫學+社會科學,醫學+社會工作,醫務(療)+社會工作,或是醫社系等同於後醫系,無論您如何解讀(構),他似有難以一眼被看清的多重面貌,只是這十二年一路走來,他已是一群人的代號。也是前一學院校長治校的一種抽象理念與目標。

 

能夠積極主張與引介社會科學與醫學相交流之原構思提倡者,若未能具有宏觀與前瞻的視野與思維,是難有醫社系的誕生。因此身爲醫社人能否洞察到原創立者之用心與理念,擔任起社會科學或社會工作之使者,拉近與醫學科學之距離,相互借光,照明彼此陰暗之處,促進醫學科技與社會人文相互交流融合提升,增進人群與社會之福祉。

 

致於名與實之辯,其實也就可以輕輕的放下了。我們不僅要自己開路自己走,更要邀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同行,這就是醫社人的獨特風格與不悔的使命。整合與理性溝通,是學術性的用語和概念,欲實踐他,更高的包容修養與智慧是必要的。與公共衛生、衛生教育、社會學、醫學與社會工作等領域之學社和教育工作者,群聚共事一堂,欲彈同調,是這十二年醫社發展歷程的挑戰,也是受聘來此擔任教職者終身難得之經驗與特殊經歷,多元或跨學門的師資背景,總希望在學社與教育之路程上,相互思辨對話,相互借光激盪,若只是從個人偏狹的學術門縫看人與世界,結果當然是越進越把人與世界看扁了

 

看重個人學術專長,尊重不同之學術背景者,打開眼界與心胸,暢通思路,這仍是號稱整合與多元的學系之學術與教育工作者未來必修的功課,也是學習者最直接與受益的身教。一路走來,真的不敢相信,十二年歲月彈指之間,已消逝無蔥,十二年人事景物的更換,學系名稱雖仍令每一屆學子困惑不解面對未來,也許仍存在著不少挑戰與抉擇。作為一位醫學大學的社會科學與社會工作的教育者,十二年來,也看到不少醫社人已在左衝右突的個人生命歷程中,摸索出一條自我肯定的路。

 

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渡萬重山,應是過來人的最佳心情寫照。我們是去前無古人,是注定自己要開路自己走的人。摸索的路程,雖迂迴孤寂難免,且自己開路的人,或許承擔付出得多,品嚐的果實也未必甘美,我是我們踏上征途,做了選擇「人能弘道,非到弘人」,做了過河卒子,只有勇往直前了,千禧教師節前夕回首來時路,就讓彼此再次獻上與祝福的話語吧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附件下載
FileFile sizeLast modified
Download this file (千禧教師節回首來時路.pdf)千禧教師節回首來時路.pdf1201 kB2025-10-14
Go to top